廢水處理有哪些自然生態處理方法?
廢水處理有哪些自然生態處理方法? 自然生態處理系統則是利用自然界的機制及生物成員,在人為控制下使其發揮最大的能力,來達到處理目標。自然處理系統一般只需幫浦及簡單的管線配置來輸送廢水,而不需仰賴能源及動力的輸入及化學藥劑的添加,亦無污泥產生,因此較傳統機械式的廢水處理法所需負擔的建造及操作費用還低。
廢水處理有哪些自然生態處理方法? 可有效處理廢水的自然生態處理技術可概分為四大類:
廢水穩定塘:廢水穩定塘乃利用微生物及較低等的植物與動物來處理廢水,因此生物成員為主要的處理機制。藻類的存在會影響到大多廢水穩定塘系統的處理效能及處理水質。雖然藻類因光合作用產生氧而提供塘中生物成員的需求,應是有益的,但是藻類大量生長難以控制,卻也時常導致排放水中過高的懸浮固體。穩定塘對有機物、含氮物質及致病菌的去除相當有效,但是磷的去除效率不高,有可能衍生臭氣及蚊子生長的問題。
水生生物處理法:此法是利用微生物及較高等的植物與動物來處理廢水,因此生物成員亦為主要的處理機制。其中,布袋蓮水塘因為植物葉子的遮光作用而抑制藻類的生長,處理水的懸浮固體明顯低于穩定塘。另外,還有利用水生動物或水產養殖的處理系統。此方法除了達到廢水處理目標外,另著重于回收廢水中的有用營養物,轉換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產養殖動物或植物的收成。
溼地處理法:溼地定義為每年有很長的時間,地表被水所淹沒且土壤維持飽和濕潤,并有植物生長的土地。溼地具有淨化水質的功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即被證實。使用來處理廢水的溼地包括:已存在的天然溼地、沼澤、洼地、泥沼、濱地,及由人為構筑用來處理廢水的人工溼地。人工溼地在設置不透水層的條件下,則無管制進流水水質的特別要求,并可確實地控制系統的水流特性,其操作效能比天然溼地更為可靠。有兩種基本類型的人工溼地最常被使用,包括:表面自由流動系統(Free Water Surface,FWS)及表層下流動系統(Subsurface Flow,SSF)。前者,由于水表層與大氣環境接觸,因此類似天然溼地或沼澤;后者,使用水可流過的介質(如礫石),而水則保持在礫石床表面下流動,相當于有植物存在但是沒有使用曝氣的生物濾床。
土地處理法:這類技術主要依賴發生在土壤間隙的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作用。其中,慢速滲濾率法及地表漫流法均需要有植物存在,作為主要的處理成員。慢速滲濾法所使用的植物種類相當廣泛,從樹木至牧草以至于蔬菜作物。地表漫流法則常使用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另一種陸地處理法稱為快速滲濾法,因為所操作的水力負荷相當高,以至于無法提供植物生長。這三種方法均能產生高品質的處理水,并可考慮再利用,尤其慢速率法甚至可設計成足以產生飲用水標準的處理水。大部分的慢速率法及快速率滲透法都需要設置地底下的排水管或水井以利處理水的回收。
早期人們使用廢污水自然處理方法的原因是可以回收及再利用廢水中的資源(如氮磷營養、礦物質及有機物),獲得收成田間作物或水產養殖物,屬于與環境相容的技術。隨著愈來愈多的系統建立與操作經驗的累積,逐漸發現當有足夠土地可利用及場址條件適合時,自然處理系統的建造成本、操作成本及能源的需求,均明顯低于傳統機械式的廢水處理技術。再者,在適當的規劃管理下,某些自然處理系統(如溼地、水生生物處理)甚至還具有野生動物保育及景觀美化上之功能。廢水處理有哪些自然生態處理方法?
《廢水處理有哪些自然生態處理方法?》由天澤環保編輯 http://www.dilts.com.cn/jjys/915.html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